舰队排阵的核心在于理解舰船定位与火力覆盖逻辑。前排应配置高护甲、高闪避的护卫舰或驱逐舰,用于吸收伤害并保护中后排输出单位;中排适合放置具备均衡火力的巡洋舰或防空型舰船,兼顾对舰与对空作战需求;后排则部署战列巡洋舰或航母等重型单位,发挥其超视距打击优势。技术值分配需优先强化前排生存能力与后排输出效率,确保阵型在接敌时能形成梯次火力网。
舰船改装系统是优化排阵的关键支撑。每艘舰船的5-7个配件系统中,武器模块应针对敌方主力舰类型进行针对性强化,例如对战列舰优先选择穿甲武器,对抗航母则需提升防空炮效率。节点指挥协同技术可降低巡洋舰2点人口值,配合奇美拉级火炮的18人口配置,能显著提升舰队人口性价比。铁削节材制造工艺使战列巡洋舰金属消耗降低40%,大幅缓解资源压力。这些技术改造需根据战场环境动态调整,而非固定模板。
资源调配与战术指令直接影响排阵效果。计划圈需合理布置在资源点与战略要冲,通过曲率航行支持实现快速机动。采集舰队建议采用1金属+1重氢+6晶体的工程船配比,并配备仓库舰提升效率。战斗指令中,封锁消耗20策略值但能有效限制敌方行动,增援指令则以极快速度投放5艘舰船改变局部战局。策略值每小时恢复20点的设定要求精确计算每次行动消耗,避免因策略值枯竭导致阵型漏洞。
四本基地后应建立采矿平台保障资源供给,优先生产枪骑兵级驱逐舰、CAS066级巡洋舰等性价比单位。ST59级战列巡洋舰作为平民核心战力,其武器调校需集中电子货币资源强化。联盟作战时,阵型需配合盟友舰队构成,例如当盟友侧重防空时,可适当减少己方护航艇配置,转向对舰特化。星系限定技术中的星盾紧急规避装置能为诺玛支援舰提供50%闪避率,极大提升医疗单位存活率。
技术储备获取与蓝图研究决定排阵上限。每日完成主线任务、联盟任务可稳定获取技术储备,科研中心等级直接影响获取效率。蓝图箱开启时重复蓝图建议转为技术值或子型号研究,15点技术储备可兑换必出蓝图的保底箱。PVE刷怪建议组建高机动舰队快速清理低级海盗,既获取经验又提升技术储备掉落率。武器技术模块应集中用于4-5艘主力舰的调校,避免资源分散导致关键舰船强度不足。
遭遇航母编队时,需在前排混编防空型护卫舰;对抗战列舰集群则要增加突击护卫舰进行近身压制。计划圈重叠放置会导致取消困难,远距离移动应采用分段设圈策略。驻守指令仅在被攻击时触发,适合用于资源点防御而非主动出击。残血单位自动后退机制要求预留20%结构值缓冲空间,避免关键舰船意外损毁。这些细节操作需通过反复实战积累经验数据。